天境祁连,绿色林海与洁白雪山相互交映;黑河湿地,翩翩候鸟与洋洋碧波似诗如画;口袋公园,青墙黛瓦与亭台水榭自成风景……
近年来,甘州区以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推动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为统揽,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号工程来抓,加大黑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力度,全力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统筹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重拳出击铁腕治污
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黑河中游,南依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靠巴丹吉林沙漠,处于河西走廊的“蜂腰”地带,是我国西北地区自然保护区的重要节点。
2020年5月,中央第五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反馈指出,位于张掖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5家企业侵占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甘州区立改立行,成立工作专班,深入企业进行摸底调查,制定“一企一策”专项整改整治方案,坚决将5户企业退出黑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同时采取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相结合的方式,完成整改区域植被修复工作,植被修复总面积799亩。在黑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原来5家企业所在的位置,昔日的厂房车间已不见影踪,湿地恢复了宁静。
近年来,甘州区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聚焦河湖整治、生态保护、污染防治、问题整改等重点领域,全方位、拉网式排查各类生态环保问题,对中央和省上反馈的508个问题逐个开展整改成效“回头看”、再巩固、再提升,确保排查整治全覆盖、无死角。有力有效解决一大批影响绿色发展、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
逐绿前行厚植底色
行走在甘州区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鲜艳夺目的彩色步道,波光粼粼的水系、鸟语花香的林区……游客无不为眼前的美景所吸引、震撼。
难以想象,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寸草不生、飞鸟不栖的乱石滩。
短短三年时间,昔日满目疮痍的黑河荒滩变成了森林绿地、休闲胜境。一个春有繁花竞艳、夏有绿荫清凉、秋有斑斓彩林、冬有银妆玉树的甘肃版“塞罕坝”正在崛起……
近年来,甘州区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生态环保的重要抓手,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将“彩虹城市”理念植入造林绿化全过程,统筹推进张掖北方植物园、彩虹林海、新312国道明永沙井段、旅游大通道、北山坡国储林基地、祁连山浅山区水源涵养林等项目,新增国土绿化面积52.7万亩,绿化覆盖率达到20.8%,实现“社会得绿、企业得利、农民得益”多赢局面。
立足城市建成区面积大、空置裸露土地多的实际,甘州区将城市建成区81块、5609亩裸露土地的绿化美化任务,全部分解落实到区属各部门、单位和企业,严格按照时间步骤,全力推进实施。同时,因地制宜布局口袋公园、街心花园,累计建成白塔彩虹公园、“水云乡”生态公园等75处城市绿地公园,城市承载力和宜居度持续提升。
据统计,今年1-7月,甘州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187天、优良比例达88.2%,空气质量指数3.2,排名全省第五,空气质量得到持续改善。
治理环境造福千秋
甘州区东环路芦苇池以前是老城区地下水、各种泉眼和八大明渠汇集的排清渠,上世纪80年代起,随着城市扩张、河道沿线污水直排,曾经的“排清渠”变成了“龙须沟”,污水横流、臭气熏天,周边的人家夏天连窗户都不敢开。
为此,甘州区结合全域无垃圾创建,大力开展几大渠系水面和两岸环境卫生整治。严格落实河长制工作职责,建立健全河道管护制度,加强监管和巡查力度,形成常态化机制,严禁住户商户乱倒垃圾,严禁河道沿线周边违法乱建,及时清除垃圾和漂浮物,保证河岸整洁,河道清洁。
2020年底,甘州区城市黑臭水体全面消除,昔日的“龙须沟”,变成了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环境优美的城市风景线。黑河甘州段美丽河湖案例入选全国优秀河湖建设案例,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状况排名稳居全国前列。
同时,甘州区还强化系统治理,修订完善大气污染防治“1+3”行动方案,加大燃煤锅炉、土炕等改造力度,启动实施杨柳青小火炉煤烟污染治理项目,加快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汽车,持续推进PM2.5和臭氧浓度“双控双减”,环境空气质量连续5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治理污水、腾退河道、植树造林、恢复生态,一系列硬核举措让河湖重新碧波荡漾,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了甘州最大的优势、最美的底色。
如今的甘州大地,抬头望去,是明媚的“天空蓝”;放眼四顾,是怡人的“生态绿”,随处都是美丽的风景。
(记者 马如娟)
关键词:
黑河湿地自然保护区
生态环境保护治理
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安全屏障
(责任编辑:l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