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近况
本周(5 月15 日-5 月19 日)恒生科技指数下跌1.4%,互联网指数(KWEB)下跌0.4%,纳斯达克指数上涨3.0%。
评论
(资料图片)
本周多家公司披露业绩,总体数字多好于预期,但股价表现低迷。百度、腾讯、阿里比较少见地连续3 天陆续公布业绩,腾讯和百度收入分别超彭博一致预期3%和3.5%,阿里略低于一致预期0.5%,阿里、百度经调整净利润分别超一致预期14%和29%,腾讯略低于一致预期2%。从三家公司的情况看,百度业绩最超预期,而腾讯和阿里也都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然而,业绩公布后,只有百度上涨4%,腾讯和阿里分别下跌0.9%和5.4%,从各家公布业绩至今,股价全线下跌,百度、腾讯、阿里分别跌2.1%、2.6%和7.4%。
估值水平由业务增长趋势与确定性决定,三家差异明显,但却在一个比谁便宜的氛围中形成恶性循环。以我们对BAT三家公司的盈利预测看,百度、阿里、腾讯对应2023 年经调整净利润的估值分别为12 倍、10 倍、19 倍(假设所有投资、净现金等价值为0),而三家2023 年核心业务收入增速分别为11%、3%和13%。总体而言,市场对腾讯的增长最确信,对阿里的核心业务恢复趋势仍有争议,认为百度有增长、但对于是恢复性还是持续性的确认度不及腾讯高。因为三家公司确定性最强的估值也不高,而确定性最弱的估值又足够低,形成了相互牵绊、相互拖累的局面。
市场已然失去了提估值的勇气,或者说市场近两年都是以smart-β定价为主。本周美国蒙大拿州禁用TikTok、多方媒体及机构报道,延续了今年以来贯穿的对外部环境担忧的情绪,在此情况下,公司个体层面的表现更多成为次要因素。回顾去年以来,KWEB在22 年3 月下旬、22 年6 月、22 年11月-23 年初的三次明显上涨,分别针对监管担忧放松、疫情担忧放松、疫情担忧+监管担忧+海外退市担忧放松,而对于行业降本增效的成绩、个体公司较强的韧性并不十分在意。
每个公司的真正买家其实是公司自己。虽然市场情绪低迷,但我们亦观察到一个积极现象,1Q23 腾讯、阿里、百度分别回购39 亿元、133 亿元和14亿元,分别占其2022 年自由现金流的4%、11%和8%。即使二级市场的投资者因为各种原因不敢出价,但别人买不买和一个公司的内在价值没有关系,有能力赚钱,且在当前这样的大环境下审慎花钱的公司,已经开始自己买自己了。长期视角看,合理买优秀、低价买良好也符合我们的推荐逻辑。
估值与建议
维持个股盈利预测、估值和评级。
风险
宏观及疫情不确定性,内容监管风险,行业竞争加剧,地缘政治风险。
关键词:
(责任编辑:l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