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云南畜牧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猪、肉牛、奶牛、家禽、肉羊5大优势产业发展迅速,肉类、禽蛋、奶类产量稳居全国前列,是名副其实的“畜牧大省”。

数据显示,全省畜牧业通过“十三五”发展,总产值实现2315.4亿元,全国排名由第12位提升到第5位,畜禽养殖综合规模化率提高了18个百分点,全省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0.7%。
全省肉类总产量增幅超过10%、禽蛋产量增幅超过60%、奶产量增幅超过20%,生猪、肉牛的存出栏均在全国前4位,畜产品抽检合格率常年保持在98%以上,生鲜乳违禁添加物连续15年保持“零检出”,居全国前列,云南省畜牧业大省地位进一步巩固。
但同时,我省畜牧业也存在畜禽良种自给能力不足、资源环境约束持续加大、畜牧业质量效益不高、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严峻和面临大而不强、结构不优等方面问题。
如何提高标准化规模养殖程度,做大、做强优势品牌,加快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我省农业农村厅近日应发的《云南“十四五”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给出了明确答案。
绿色化发展是出路
本报记者在位于新平县建兴乡的一家万头生猪养殖基地采访时发现,整个基地完全按照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养殖基地环境整洁、空气清新,没有刺鼻难闻的味道。
为何如此,基地负责人道出了其中缘由:“近年来,我们致力于打造集有机生猪养殖、生态循环等于一体的种养结合生态农牧基地。围绕牧场周边发展花椒、蔬菜等种植,实现粪污还田、饲草供应,既有效缓解养殖场粪污处理难、饲草料采购紧张的状况,也改善了养殖场脏、乱、差的形象。”
畜牧业产生的大量畜禽粪污,已经成为农村环境治理的一大难题。然而,畜禽粪污又是农业活动中重要的肥料来源,着力促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成为畜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
对此,省畜牧业协会相关专家表示,按照《实施意见》要求,高质量发展畜牧业要求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与保障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之间的关系,统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能力,推动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确保畜产品安全。
《实施意见》从提高养殖效益、加大饲草料开发利用、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完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等方面打造绿色、生态型畜牧业。
相关专家表示,云南通过统筹抓好畜牧业发展、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畜产品安全管理、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等工作,初步形成了种养循环、生态高效、绿色发展的新格局。
2020年,全省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0.7%,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95.7%,大型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100%。
对于“十四五”,我省畜牧业要大力推进绿色化发展,到2025年,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80%以上。同时,优化产业布局,科学划定、调整禁养区,引导畜禽养殖向环境承载能力大的区域转移。出台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加强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大力推广节水、节粮等清洁养殖工艺,控制臭气排放。
“《实施意见》的出台,再次表明我们努力的方向对了。”该专家高兴地说,这将坚定畜牧养殖企业继续走绿色化发展道路的信心。
相关专家认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是实现畜牧业向绿色生产转变的根本出路,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优先位置,将绿色要求融入畜牧业发展全过程,将有助于促进生产生态协调发展。
产业布局为导向
产业布局、标准化规模养殖是有效抵御风险、提升畜牧业竞争力的“金钥匙”。为此,《实施意见》明确,到2025年,全省生猪存栏稳定在3400万头,出栏4200万头,猪肉产量350万吨,生猪产业综合产值3000亿元以上,力争把云南打造成中国优质种猪生产基地和重要生猪供应基地。
根据此布局,昆明、曲靖、玉溪、保山、昭通、楚雄、红河、文山、大理等州(市)为提质升级区,丽江、普洱、临沧、西双版纳、德宏等州(市)为稳产发展区。
肉牛方面,到2025年,全省牛存栏900万头,出栏400万头,牛肉产量50万吨,肉牛产业综合产值达到1000亿元,力争把云南打造成为中国南方重要的肉牛生产基地和高端牛肉供应基地。
家禽养殖,到2025年,全省家禽存栏2.1亿羽以上,出栏4亿羽以上,禽肉产量75万吨以上,禽蛋产量45万吨以上,家禽产业综合产值达到500亿元。布局大理(祥云、大理)、玉溪(通海、红塔、江川)、红河(建水、开远、泸西)、昆明(晋宁、东川)、曲靖(麒麟)为蛋禽主产区,昆明(石林、安宁、宜良)、红河(弥勒)、玉溪(易门、新平)、曲靖(陆良、会泽、沾益)、临沧(云县、临翔)为肉禽主产区,楚雄(武定)、西双版纳(景洪)、普洱(镇沅、景东)、昭通(盐津)、保山(腾冲)、文山(西畴)为特色品种培育区。
同时,我省将在规模化养殖方面持续加力,推广“公司+农户”等模式,发展养殖合作组织,以大带小,扩大养殖规模。
云南正大、温氏、正邦等养殖企业负责人均表示,云南由于气候、地理等优势,为企业不断加大基地扩建、采取“公司+农户”等模式发展创造了条件。
据了解,“十三五”末,全省肉类总产量417.41万吨,居全国第6位,较“十二五”末增10.3%;禽蛋产量41.8万吨,较“十二五”末增60.7%;奶产量67.3万吨,较“十二五”末增22.4%。
生猪存栏3120.4万头、出栏3453.2万头,均居全国第4位;肉牛存栏810.4万头、出栏335.9万头,分别居全国第1位、第4位;肉羊存栏1350.7万只、出栏1177.5万只,均居全国第8位;家禽存栏1.9亿羽、出栏3.4亿羽。
省农业农村厅相关处室负责人表示,作为全国畜牧业大省,云南一直高度重视畜牧业规模化和现代化发展,加快大中型养殖场发展,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相关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实施意见》明确的规模化养殖目标和产业布局,释放出积极信号,为进一步提升我省畜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奠定了基础。
全链条融合是方向
今年受疫情影响,我省畜牧业遭受不同程度冲击,也显现了一些突出问题。从生产端来看,农产品生产本身具有高风险,但现如今对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手段运用还不够。
此外,畜牧业只依靠合作社、农户等开展规模化经营,很难实现更大规模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实施意见》提出,要推进畜牧业“三链”同构,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从农村产业方面来说,畜牧业这几年对农村经济发展带动作用较大。我省很多经营主体实行‘公司+农户’的模式,促进了农民就业增收。”省畜牧业协会专家分析说,除了依靠合作社、农户外,要强化农业龙头带动作用。
对于县域来说,根据自身特色、发展基础,培育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非常关键。如果每个县能有一个龙头企业,就能带动相关产业链条的发展,促进更多农民增收。
畜牧业涉及养殖、运输、屠宰、深加工等多个环节,建议地方政府应培育引导当地的产业链条,在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上发力,更好地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而作为微观主体的企业也应该在质量控制、追溯体系、品牌经营、业态创新等方面下功夫。
深入推进基础信息化建设,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推动产业链的大数据互联互通,逐步实现畜牧业全产业链数字化管理。
企业端,支持企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设施建设和升级,提升在环境监控、体征监测、自动喂料、网络联合选育等方面的机械化、智能化、信息化水平。政府端,加快建设覆盖畜牧业生产、经营、使用全流程管理信息系统,做好行业全程动态监管和追踪管理。
不难看出,我省出台的《实施意见》,将打开云南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记者 张珂)
关键词:
云南出台
实施意见
加快推动畜牧业
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l001)